艺术史话
西洋古典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
  联系我们
保定宝琳提琴培训学校
电 话:0312-3266869 

手 机:18931288289

微信:LC3266869

联系人:魏老师
Email:395880857@qq.com
地 址:百世开利大厦14A14M
邮 编:071000
 
 
中国古典音乐
浅谈筝韵
添加时间 2017-06-28 17:22:43  浏览次数 2263 次

古筝的历史简介


古筝的历史渊源及流派,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的西北地区逐渐进入中原地区经过一段时间流传,遍及流常到全国各地,受到各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艺人宠爱.古筝与其它中国民间乐器相融汇,受到宫廷贵族民间文人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因此产生了一批古筝作品及作者.从而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古筝流派有河南古筝、山东古筝、潮州古筝、客家古筝、浙江古筝、内蒙古筝六大派系其古筝曲及演奏方法也各具特色古筝直到近50年各地各派才有了一些统一的弹奏方法及标准。


二、筝的流传与筝乐的兴盛
1.
先秦汉魏 筝乐始兴
2.
盛唐筝乐 顶峰辉煌
3.
宋筝衰婉 乐风缠绵
4.
元明以降 渐成呈微
5.
筝逢盛世 复兴繁荣

 

三,主要流派


1.
齐鲁音韵——山东筝。

2.中州古调——河南筝。

3.汉乐遗韵——客家筝。

4.弦诗古乐——潮州筝。

5.杭滩丝竹——武林筝。

6.百花缭乱——当代筝。

四,筝的起源说


 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
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二人争瑟,由争夺而产生了,这种说法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传说而已。

第二种认为: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筝,即弹筝博髀退弹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不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127;对蒙恬造筝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第三种认为:早期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正如《战国策.&127;齐策》中一段话所述: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127;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127;”可见筝在民间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编著的《拟筝谱》一书出版。
    
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头曲》广东潮州音乐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河南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陕西《榆林小曲》也有筝伴奏。

近年来,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筝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返回顶部
宝琳提琴培训学校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bdyyp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14-2015
地址: 百世开利大厦14A14M 联系电话:0312-3266869 18131229066 Email:395880857@qq.com  冀ICP备14008045号